“我们有科学课,老师们讲过太空的知识。我知道太空中有好多好多的星球,它们都会按照一定的轨道运行。”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杨凯淇兴奋地说。她和小伙伴们正在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北京首钢园的“逐梦苍穹”展区排队,准备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从太空返回地球的奇妙旅程。
9月17日,我国各地迎来第20届全国科普日活动。一系列高精尖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为观众们带来异彩纷呈的科普嘉年华。20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科普工作创新升级的生动局面。
走入北京首钢园,记者看到,“科技+文化”展区的“给兵马俑‘做体检’”展台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好奇心。
什么是给兵马俑做“体检”?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祝磊解释道:“兵马俑在出土时并不完整,很多都是碎片。如果靠人工的方法将碎片拼起来,是十分艰难的。而我们大家可以利用激光对碎片进行三维扫描,然后将扫描结果输入电脑,最后用电脑和人工结合的方式形成完整的兵马俑模型。不仅如此,我们还能计算出兵马俑在外力作用下受力大、变形大的精准位置,采用定制的支架来加固兵马俑,让兵马俑‘站定’‘站稳’。”
“太厉害了!原来兵马俑是这样被保护起来的。”听完祝磊的话,现场观众纷纷点赞。
在“民生科技”展区,“一滴油的奇妙旅行”展台趣味多多。观众能够最终靠“探”吃蛇小游戏了解钻头掘进轨迹,在显微镜中观察岩芯特征,还能带上VR眼镜置身深地世界,体验最前沿的油气科技。
不远处,“智造强国”展区展出了C919半剖结构模型,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一旁的C919飞行模拟器,更拉近了国产大飞机与观众的距离。
据了解,这款模拟器完全仿线飞机的驾驶舱环境,具有与C919一致的驾驶舱布局,包括主仪表板、遮光罩、顶板、左右操纵台、油门组件、中央操纵台、脚蹬等主要部分。体验者不但可以感受线驾驶舱操作流程,还能亲临常见飞行故障处理现场。
“太酷啦!”刚刚体验结束的小朋友兴奋地和记者说,“C919是国产大飞机,我们特别自豪。”
在“美丽中国”展区,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一年级的同学们戴上工作人员准备好的3D眼镜,透过眼镜,大熊猫瞬间从屏幕中“爬了出来”。同学们欢呼雀跃,纷纷拉住展区的工作人员,想要逐步了解大熊猫的生活情况。
该校负责德育少先队工作的老师和记者说:“学校很重视孩子的科普工作。除了科学课,学校每学期还会组织孩子们去2—3次科技馆或博物馆。大家都很喜欢这些活动。”
青少年是科技发展的希望与未来。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义重大。
本次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特别设置了“学校科学教育创新实践”展台,展示学生代表在科技社团活动、科技竞赛项目和科技课程开发中取得的成果。
“这辆八一号火星车是我和其他8名同学一起制作的,从提出想法到立项、再到研发,耗费半年时间。”北京市八一学校七年级学生沈跃然说,学校一直关注航天科技发展,通过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向同学们普及航天知识,让大家感受航天魅力。
在京津冀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区,来自河北省唐山市友谊中学的高笙凯和记者说:“我目前在读初二,我展示的作品是智能轮椅老人生活辅助系统。”得益于学校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家庭的熏陶,他对数学和物理充满兴趣。通过乐高零件,高笙凯搭建出能通过App控制的老人智能餐桌、自调节病床和老人专用跑步机。
“我会继续努力。希望有一天,我制作的智能餐桌、病床和跑步机都能成为产品,真正服务老年人群体。”高笙凯说。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93%,人数达到1.14亿,为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提供了人才支撑。
为了逐步推动科普“一个不掉队”,实现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科技工作人员的脚步迈得更实更远。
在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科技小院”展台,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农技协(以下简称中国农技协)发展处副处长王兴华向记者介绍:“这是中国农技协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以及脱毒快繁的优质种薯。为帮助当地彝族同胞吃上不发芽的土豆、种上高活力的种薯,科技小院师生创新集成了适宜四川及周边山区的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使布拖县脱毒原原种年产量从2018年的50万粒增长到目前的500万粒,助力全县健全马铃薯产业链。”
据了解,彼时科技小院师生针对大部分农户不懂普通话的情况,制作了彝语的马铃薯种植科普视频、科普展板,同时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科学素养和生活水平。
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理事长张建华和记者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人员必须走入生产实际,把科研成果普及到广大的农村中去。未来,我们将有1万个科技小院、10万名科研人员走入一线,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